会制定相应的奖惩政策来进行配合,比如说识字一千个,底薪3000块;识字二千,底薪3500;识字三千,底薪4000……以此类推。而你们这段时间,有时间的话可以多想想如何去开展工作。另外,对你们而言,这项工作算是你们正常工作之余的事情,所以参与授课的科任老师,都会有额外的课时费,算是给你们提供了一条创收的途径吧。”
“啊?谢谢老板!”
“谢谢校长!”
……
“嗨,那个啥,别喊我校长!”
余泽海落荒而逃。
一直走出了祠堂老远,余泽海还是满脑子的懵逼。他怎么也想不明白,自己无非是过来转转,怎么就稀里糊涂的变成了校长?不过,如今再怎么想也没有用,因为这已经成为了既定的事实了,人家根子叔早就想着如何跑路溜走呢,余泽海也算是凑巧给‘中彩’了。
说真的,对于学校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,余泽海是一点儿都不担心。
暂且不说他心中早就有了预案和腹稿,另外,只要余家坳村儿的名头打出去,有的是老师会争先恐后的朝这里涌来。只不过,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,人们往往会选择后者,毕竟那个时候前来的人心里都打得是什么主意,不用说大家心知肚明。
“幺叔!幺叔!”
就在余泽海低头沉思着,一声稚嫩的呼唤瞬间将他拉回了现实。
“是米米丫头啊!”
余泽海笑了笑,迎面跑过来的正是米米小丫头,身后还跟着那条形影不离的大黄狗。
这条大黄狗本来就很聪明,另外,因为米米的关系,余泽海没少给它喂喝灵泉水,所以如今不仅变得更加强壮威猛,而且也更富有灵性,和余泽海也亲的不得了。
余泽海俯身抱起米米,伸手摸了摸对方的脸蛋,笑眯眯的说道:“今儿个外面有些清冷,你不在屋子里看电视,跑出来干什么?”
“幺叔,是奶奶让我来叫你回去的,幺叔家里来了几个客人。”米米歪着脑袋想了想,说道:“就是上次来过我们村儿的那些人,对了,还有个警察姐姐,就是我们昨天在公园门口见过的那个。”
“哦,原来是他们啊!”余泽海很快就想到了来人的身份,说道:“那行吧,幺叔这就回去看看。”将小丫头架在肩上,余泽海转身朝回走去。
和数个月前余泽海看到的那个枯瘦如柴的黄毛丫头相比,现在的米米小脸上红扑扑的,就连体重也增加了不少。很明显,小丫头这段时间常常腻歪在余泽海家,营养方面得到了补充,瘦小的身体再次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。
余家坳村儿民风淳朴,小孩子走东家串西家,几乎是走哪吃哪,只要凑巧遇上了,进谁家门就吃谁家饭,这已经成了村儿里的一个传统和习惯。
吃百家米,喝百家水。
小孩子从来都不会跟你虚与委蛇和客套,有人给吃的就吃,给喝得就喝。甚至,有些时候他们玩儿的累了渴了,不等大人招呼自己就会跑到灶房去找吃的喝的。就连余泽海小时候,也是这样过来的。
对此,乡亲们不仅没有半句怨言,反而很欣慰。就像他们所说的那样,大家都是在黄土地里‘刨食’的,家里从来都不会缺谁一双筷子。因为碗里的粮食是地里种的,菜是自家栽的,油是菜籽榨的……无非是一把子力气罢了,所以谁家都不缺一口饭吃。
余泽海是家里的一根独苗。
事实上,像这种家庭结构,不仅在余家坳村儿,乃至在华夏大地的广大农村中,都是很少见的。乡下人的意识观念落后,‘人多力量大’的思维逻辑已经传承了数千年,根深蒂固。因为在他们看来,人多,则意味着劳动力多;劳动力多,就能耕种更多的土地;耕种的土地越多,就能收获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