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作者:向阳舒展)
1970 年代,冷战的铁幕下,柏林墙的阴影尚未褪去,古巴导弹危机的余悸仍在蔓延。美苏两国在核武器领域的对峙陷入僵局,仿佛两头势均力敌的巨兽,在寻找新的突破口。当他们的目光聚焦于人体超自然能力研究时,一场没有硝烟的隐秘战争,就此拉开帷幕。
在美国内华达州广袤的沙漠深处,51 区的铁丝网在烈日下泛着冷光。1972 年深秋的一个深夜,“星门计划” 的实验室里,红色警示灯突然疯狂闪烁。研究员们屏住呼吸,围在那台笨重的示波器前,仪器发出的嗡鸣声与他们急促的心跳声交织在一起。参与实验的特工史蒂夫,被关在完全隔离的铅制舱室中,他眉头紧锁,额头青筋暴起,口中喃喃自语,将千里之外苏联核潜艇基地的建筑布局、人员配置,甚至连潜艇出航的航道都描述得细致入微。项目负责人激动得将咖啡泼洒在报告上,却顾不上擦拭,立刻通过加密渠道将这一重大成果送往五角大楼。很快,“星门计划” 的预算大幅增加,更多身怀 “异能” 的人被招募进来,他们的目标直指战略级情报获取。
与此同时,莫斯科郊外的秘密研究所内,苏联的 “通灵部队” 也在紧锣密鼓地运作。1975 年寒冬,被誉为 “通灵神童” 的娜塔莎,坐在铺着红丝绒的椅子上,面前摆着一张美国外交官的照片。她清澈的眼眸突然变得深邃如渊,纤细的手指轻轻颤抖,用稚嫩的声音说出了那位外交官未来一周的行程安排。克格勃高官们面面相觑,随即将娜塔莎的能力视为绝密武器。此后,苏联不仅加大资金投入,还将 “通灵部队” 纳入军事指挥体系,试图在战场上占据先机。
这些消息如同重磅炸弹,在国际情报圈内掀起惊涛骇浪。英国军情六处、法国对外安全总局都开始暗中评估相关研究的可行性,而远在东方的中国,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
乾峃昇坐在 507 所的办公室里,窗外的梧桐叶在寒风中瑟瑟发抖。他手中的情报资料被反复翻阅,边角都已卷起毛边。“美国人的遥视能力逐渐成熟,苏联的通灵部队也初露锋芒。” 在一次高层会议上,乾老猛地将资料拍在桌上,震得茶杯里的茶水四溅,“如果我们再不行动,就要被远远甩在后面!”
彼时的 507 所,虽然在人体特异功能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果,比如对周明远的研究,但面对美苏大规模、系统化的研究,就像一叶扁舟置身于惊涛骇浪之中。陈旧的设备在实验中频频出错,有限的人才在多学科交叉研究中捉襟见肘,紧张的资金更是限制了研究的深入。然而,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容不得半点退缩,筹建 749 局,已然刻不容缓。
1976 年春,北京某保密会议室里,厚重的窗帘将阳光挡在外面,仅靠几盏钨丝灯照明。关于 749 局筹建的讨论异常激烈,军方代表身着笔挺的军装,表情严肃:“这是关乎国家未来的战略布局,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底牌!”
林昭远推了推眼镜,镜片后的目光透着忧虑与坚定:“人才是关键。高能物理、神经生物学、认知心理学…… 这些领域的专家,需要我们像大海捞针一样,从全国各地筛选。而且,我们还得建立人才培养体系,为长远发展做准备。”
周启铭将一叠厚厚的文件推向前,指尖还沾着未干的墨迹:“设备采购刻不容缓。苏联‘通灵部队’的脑磁图仪能捕捉到微伏级的脑电信号,我们必须迎头赶上。我建议成立技术攻坚小组,一边采购,一边自主研发。”
陈默翻开黑色笔记本,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安全方案:“保密工作是重中之重。所有人员的背景审查要做到三代直系亲属,实验室周边五公里范围内,要建立立体式的安保系统,电磁干扰、红外监测、无人机巡逻缺一不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