祝东风急忙说“我去我去,好几日没出门,正想出去转转,你告诉我他家在哪里。”
王知府看到于允文,原想多跟他搭两句话,但碍于刘法眼在旁边,只得做罢。直接让人领了他去东牢。
这次跟上次的待遇不一样,牢头直接把牢门打开了。
于允文进去后,对牢头说“没我的吩咐,别让人靠近,我要跟陈兄单独聊。”
看来是成了。布衣的于允文,此时在陈正献眼里是金光闪闪,佛光普照。他按压着内心的激动,疑惑又满怀期盼的望着他。
于允文在他面前坐了,直奔正题的小声问“你读书是为什么?”
关于这个俗套的问题,在茶楼的聚会厅不至一次的讨论过,陈正献回答的和当时相差无几“竭尽忠贞,报效国家。收复河山,名留青史。”
于允文低声说“知已知彼,才能百战百胜。我们不缺武将、不缺文臣,缺的是安插在对方内部的得力暗人。无论朝堂还是江湖,肯定有不少人埋在金国,但他们多是普通人,做个小虾小将而已。接触上层的机会少,即使有汉人混进了上层,也会被他们所猜疑,不敢委以大任。”
被皇帝钦点为状元的,不仅仅只是文才好。仪表、长相、口才、反应能力、学术观点是否合考官心意,合皇帝的心意等等,各方面那都是出类拔萃的。
陈正献立马就反应过来了,迟疑道“你是说,让我去做暗人?”
“你是新科状元,若是去金国,意义非同凡响,这代表了南方才子的人心所向,金皇帝一定会隆重的欢迎你,并委以高官以示爱才之心。你得罪了大皇子,众人皆知,金皇帝不会疑你。”
“可是”
“今晚让大皇子把你从这里调出去,在路上给你机会逃走。你走之后,让你家人把你清出族谱,你以后的所做所为,将跟你家人无关。大皇子也说了,不会为难你家人。你父亲官职不动,你家里的一切都不会动。待收复了北方,再把你的身份诏告天下,你还是陈家人。
苏武在敌国牧羊十五载,没什么作为,就已经名留青史了。你这个状元忍屈受辱,不顾世人的口诛笔伐去做极重要的事,非寻常人可比。不仅会名留青史,而且是重重的一笔,将会照亮我华夏整个历史的长河。”
年轻人一腔热血,激情最容易被点燃。
陈正献眼睛里神采升腾,像漆黑的夜里,忽的被灯光照了脸,印堂也亮了,他激动地问“我害了你,你为何还这般待我?”
于允文半真半假地说“你我之间是私人恩怨,何况知府大人也没有重罚。在国家利益面前,私人恩怨不值得一提,金贼于我又有灭家之仇,我日日夜夜都盼着荡平金贼的那一天。”
接着他的话锋一转,“不过,你是要吃些苦头的,独自去金国,免不得风餐露宿,一路上会有缉拿你的告示,要小心被抓。到了金国,要时刻小心暗杀,江湖上有不少武林人士专门潜在金国刺杀汉奸。”
陈正献怔了一会,低声问“这一路不会查的太严吧?”还没到金国,就被逮回来。回来就是死,这样死也太憋屈了。
“会有人在暗中保护你到金国,在危机时候碰巧救你。但平时要靠你自己。”于允文歉意道“我们有暗人在金国,金国肯定也有暗人在这里,不能做的太明显,免得被人发现马脚。等你稳定下来,自会有人联系你。”
陈正献重重的点了几下头。
事情说定了,接下来二人,又聊了一些与此事相关的话题。
于允文跟他分析了幕后主凶是谁,说最大可能是金贼干的事。茶楼人来人往,什么人都有,大家日常议论的话题,难免会被人听了去。你陈兄力主战,常把收复河山挂在嘴上,就成了金贼的目标。
大皇子前不久刺杀